景觀: | |||
體力: | |||
難度: | |||
路線︰ | 孖橋➡大學站➡車站路➡大學道➡百萬大道➡烽火台➡中央道➡聯合路➡聯合最高位➡情人路➡天人合一➡崇基山➡新亞書院➡士林路➡環迴西路➡逸夫書院➡逸夫神秘小徑➡環迴北路➡二號橋➡孖橋 | ||
全長: | 15公里 | 需時: | 1¾小時 |
合一亭 (英語:Pavilion of Harmony)位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學生宿舍學思樓與知行樓之間,前臨吐露港,遙對八仙嶺及深圳東部港區山脊線,晴朗時可遠眺深圳市福田區至華強北一帶摩天大樓(如平安金融中心、賽格廣場、漢國城市中心及深業上城)及深圳大鵬半島海岸線(梧桐山、秤頭角天然氣接收站、排牙峰及最高峰七娘山均可望見)。其興建為紀念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先生及其所著的〈天人合一論〉。前任校長金耀基教授譽之為「香港第二景」。
崇基山 - 位於沙田馬料水,是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所在地。在中大建校工程開展以前,崇基學院已於崇基山以南山谷(馬料水村)建校,並獲政府授予此山土地作植林區之用。而在1950年代尾,崇基高層聯同馬料水村村民在本山山頂(今新亞書院水塔位置),以石塊砌成「崇基」大字(但在1964年已移除),崇基山因而得名。而在1963年中大創校後不久,決定將校址設於崇基山,並於翌年向崇基收回土地,以展開土地平整工程。明山爆破工程於1969年完成後,崇基山的高度由170米削減至140米,並平整出4個平台(新亞及聯合兩間書院、百萬大道,以及教職員宿舍);而從爆破得出的沙石,則用作填築吐露港對岸的船灣淡水湖水壩。此項工程是在1978年安達臣道石礦場一、二區採礦權合併之前,全港規模最大的明山爆破工程。
環迴路 - 可分為東路、西路及北路,三者串連一起由夏鼎基運動場連至逸夫書院,全段環迴路環景優美,可眺望八仙嶺與吐露港美景。
東路由運動場至十一苑,沿途設有街燈,日夜皆是跑步運動的理想場地。
西路鄰近逸夫第二宿舍,間有街燈照明,但較東路僻靜。
三段中以北路較危險,入黑後,由十一苑至逸夫書院整段路也缺乏照明設備。
逸夫神秘小徑 - 該「神秘」小徑位置偏僻,其入口位於大學賓館旁邊,即前往赤泥坪的小路鐵閘對面。
先沿入口處的梯級往下走,經過逸夫職員宿舍雅群館附近的鐵絲網,穿越山坳蜿蜒到達環迴北路。由於該小徑並非連接任何校內建築物,所以人跡罕至
再者,路途上亦有分叉路口,更有臨時搭建、開發的棚屋和果園,而且有惡犬時常在路上徘徊。因此,無論日夜也不宜行走這條小徑。
Reference : 中大學生報 - //cusp.hk/?p=7273
有人侵佔中大土地?好,讓我們親自求證吧!
不久之前,我們收到讀者來信,懷疑有人非法侵佔中大的土地,地點就在逸夫和伍宜孫下面的山谷。校內一直流傳着不少有關該地方的傳聞,例如是有幾隻兇猛唐狗會對路人窮追不捨,亦聽說過當地一到晚上就會出現點點藍色的燈火。種種的傳聞,加上讀者的疑問,令我們不得不親自去探索這個神秘地方。
神秘之旅 GO! GO! GO!
我們在伍宜孫對出的斜路(環迴西路)向着逸夫的方向走。到逸夫之前,我們看見右邊有一條隱秘的石梯。
「對!這就是入口了!」同伴在核對地圖後說。「由這裏一直下樓梯,應該就會到了。」
入口附近的石梯算是比較好走,和小橋流水那邊相差不遠,但走到中段時,石梯已佈滿泥漿、青苔,走起來不是太穩,我有好幾次更差點滑倒在地上。石梯的兩旁都未開發,不時會出現「這是香港中文大學土地」的告示牌,應該是用來警告意圖佔據的人。下樓梯下了三四分鐘後,我們終於有所發現──前方一個告示牌寫着:「私人土地,請勿內進」。
「前面好像有間屋呢!」同伴興奮地說。「不過傳聞說這裏會有看門狗,靜靜地走就好。」
正當我還在猶豫應否進入這塊「私人土地」時(其實狗隻對我的阻嚇力遠比告示牌大),同伴已一馬當先走了下去。
樓梯盡頭是一間兩層高的白色村屋,窗都裝上窗簾,又設有分體式冷氣機,看來有人在此居住,還寫着門牌號碼樟樹灘249號。這究竟是不是私人住宅呢!以前在崇基附近也看過一些別具一格的建築物,但多數是職員宿舍,這次發現的會不會也是宿舍?為何這裏會有一幢與外界隔絕的民居?
看門狗的大聲吠叫令我們不可能再思考上述問題,我們只好急急腳,沿着屋外的小徑,一直走,一直走。小徑的兩旁,有一堆殘舊的鐵皮屋,再走幾步,就可以見到一個小型花圃。我們到達的時候,那裏剛好有一位叔叔正在修剪樹木,我們就假裝是迷路的學生,請教離開的方法,並借機打探一下附近民居的來歷。
「你好,請問這裏是不是可以走到敬文書院?」我們問。
「沿着這條路一直走,靠右就可以了。」叔叔指着前面的小路,微笑道。(幸好他不是說:「你們既然進來了,還想出去嗎?」)
「叔叔你在這裏住嗎?這裏常常有中大學生出沒嗎?」我們問。
「……」叔叔支吾以對,面有難色。
「叔叔你住了多久?」我們問。
「你們沿着這條路一直走,靠右就可以了。」叔叔再重覆一次走去敬文的方法。
他刻意迴避有關住所的問題,令到我們不禁有點懷疑。農莊再向前走多幾步,左邊就會見到兩排簇新、共十幾間藍色屋頂的組合屋,屋頂更有一個大水缸。究竟他為何要迴避我們的問題?這裏為何會有這樣的組合屋?這些組合屋內有人居住嗎?我們決定回去之後要仔細探討以上的謎團。
謎團一:這片土地到底是否屬於中大?
中大提供的網上地圖沒有將該片土地標示成另一種顏色,亦沒有明確指出該處不屬於中大,但校方早前已公開指出該地段並不屬於中文大學,並稱之為66地段[1][2](惟66地段乃屬於沙田區的赤泥坪,正確而言該地段在分區圖中屬於大埔26區)。根據香港政府的地理資訊地圖,這3.2公頃的地段只有四間建築物,而當中只有一間有門牌號碼──樟樹灘249號,即我們一開始看到的兩層白色村屋。翻查土地註冊處的資料,發現樟樹灘249號早於1898年已由樟樹灘村的其中一個大姓江氏擁有,經多次轉手後,現時已非江氏擁有。
因此,我們可以肯定,樟樹灘249號之物業在中文大學落成(1963年)之前已經存在。只是中文大學初建成的時候,並沒有將這塊土地納入大學的範圍,而當逸夫書院落成(1987年)後,這片土地便受到環迴路的包圍,看起來像是中大範圍之內而已。
謎團二:神秘的組合屋?
翻查2016年12月更新的政府地理資訊地圖,在組合屋的地段上沒有任何建築物。而該網頁提供的衛星地圖中,亦看不到該處有藍色屋頂的建築物。此影像地圖的最後更新日期為2015年12月,故我們可以推斷,這些組合屋不會早於上述時間興建。
根據城市規劃委員會的法定規劃網站,這地段的用途屬於住宅丙類,主要是用作「低密度及低層的純住宅發展」,最多可建4層。
根據《建築物條例》第14條,除另有規定外,任何人未獲得批准下,不可以進行任何建築工程。但我們未能在土地規劃處搜尋相關的規劃申請或圖則修訂。另外,我們發現去年網上傳媒《橙新聞》曾經報導有人將這些組合屋以劏房形式出租,並在網上刊登廣告,不過東窗事發後銷聲匿跡。以上種種跡象都顯示,這些組合屋的興建並沒有作出正式申請。我們遇到的那位叔叔之所以迴避問題,大概是因為怕漏了甚麼口風吧。
後記
經過一番的查探,我們總算弄清楚,原來這地段並不屬於中大,所以也說不上是侵佔中大土地。如果大家日後在校園內發現任何可疑之事物,歡迎通知我們跟進!
[1] 「大學賓館附近是 66 區,那裏屬私人擁有土 地,而且這地段可能亦具有生態保育價值。」,中大校友評議會校園發展關注小組,校友意見交流會意見撮要,2007年12月。
[2] 可參考中大校園發展計劃網頁。
小小時間速遊系列,睇一睇地圖,見到中大。真係好耐冇去過啦,好似踩左山之後都冇再上去。 再睇下中大有乜地方冇去過,見到崇基山同逸夫神秘小徑,就決定去睇下佢咩料同想食個飯。
換好衫就出發,火速就去到孖橋,跟住火速就去到大學站。 原本打算可以直入,但原來要係中大學生/舊生先可以帶單車入去。 冇就只好登記入去,所以要去踩車就變得中大人專利啦。
咁都唔講點入啦,去到就快快上左去車站路、大學道、百萬大道影下相先,之後就由烽火台、中央道去聯合路再上聯合最高位。 咁岩今年係UC 65年,同個影下相就走。經情人路去天人合一,估唔到平日都咁多人,有個女仕好好咁主動幫我影相。
離開天人合一,踩少少上去崇基山,完來崇基山就係孔子像果個位。好快打個卡就走人,係新亞影下相。 之後就由士林路去士林路,去逸夫書院,去到餐廳都係唔想食頹飯。 所以走人。
Relive Vid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