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觀: | |||
體力: | |||
難度: | |||
路線︰ | 朗屏站➡大棠路➡南坑排(逆)➡大草地➡田夫仔村➡田夫仔藍線(逆)➡元朗仔➡大草地➡南坑排➡大樹下西路➡大旗嶺村➡十八鄉路➡元朗公園➡水牛嶺➡朗屏站 | ||
全長: | 29公里 | 需時: | 3小時 |
水牛嶺 - (英語:Shui Ngau Ling),是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市西部、青山公路屏山段以南的一座小山,高約34米。現大部份山坡已成為元朗公園的一部份,周邊建有低密度住宅區。自公園落成後,水牛嶺作為地名已被「元朗公園區」所取代。
水牛嶺是水邊村西南面的一座小山,在清代嘉慶二十四年(1820年)編成的新安縣志已被提及。水牛嶺下曾有一條臥波橋,由屏山秀才鄧芝蘭、鄧豹建於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。水牛嶺四周原有大片由屏山鄧氏擁有的稻田,亦有果園,近水邊村山麓有梯田(現今元朗公園大草坪),山坡上有原居民墓地。從公庵山流下來的溪水經水牛嶺西北麓穿過水邊圍和水邊村之間,匯合山貝河流出后海灣。
香港日治時期期間,水牛嶺成為日軍憲兵部刑場和被害者的亂葬之地。1956年,博愛醫院籌建二次世界大戰殉難同胞公墓,將200具無人認領的遺骸合葬。義塚位於水牛嶺南麓,醫院值理會定期拜祭。
戰後,內地難民湧港,有人在近水邊村山麓的梯田上搭建寮舍聚居,是為大園木屋區,曾於1966年發生四級大火,水牛嶺南麓亦發展成欖口園木屋區。1960年代前,水牛嶺東麓已設有香港粉絲廠(現今御豪山莊第一期)、大成地氈廠、皮革廠等工廠。粉絲廠在山坡上設立曬粉絲場,故此當時水牛嶺亦被稱為「粉絲山」,附近的居民會上山收拾地上的粉絲食用或轉賣。
1950年代末,政府計劃於水牛嶺南麓闢建平房徙置區,安置大陂頭、西漁涌、大旗嶺、欖口園一帶低窪地區常受水災影響的木屋居民,是新界第二個建立的徙置區(第一個為大窩口亞斯理村)。徙置區由美國天主教福利會和牛津飢饉救濟委員會籌建,香港政府出資八萬港元平整地基、比利時王國響應聯合國救濟難民運動捐款五萬美元興建平房,落成後交由徙置事務處管理。
1961年,水牛嶺平房區落成揭幕。平房區規劃為八階六列、共197間每五間相連的石屎平房。髹上不同顏色的平房內有客廳、睡房和廚房。平房區設有教堂和學校(信基幼稚園,今香港童軍總會元朗西區總部)、球場和公廁,亦有公用自來水供應。平房區設有一座日晷儀,四面刻上中、英、法及荷四種文字,紀錄開村緣起。平房區首批入住居民是受1960年5月元朗水災影響的188戶共1,200名大陂頭災民。
1964年,位於水牛嶺山頂和西南麓的平房區擴建區落成。擴建區由天主教福利會和牛津飢饉救濟委員會損款25萬港元籌建,新建雙層平房4座共40個單位,單層平房37個單位。 該年,水牛嶺平房區有居民1,508人。1970年代初,水牛嶺平房區有居民273戶,共1,406人。
1981年起,平房區開始清空,居民陸續獲安置到水邊圍邨、朗屏邨和屯門友愛邨。因公共房屋的租金較平房屋貴近七十倍,有居民要求政府撥地重置平房區,並曾向立法局議員及比利時王子請願。1986年,水牛嶺平房區正式清拆,地皮用作興建市鎮公園。1991年,元朗市鎮公園落成,由區域市政局主席張人龍主持開幕典禮。山上300多棟樹木、四個原居民祖墳和日晷儀基座獲保留。另外,元朗公園西邊的小徑是由原水牛嶺山徑改建而成(即童軍總部至公園南、北路交界的小徑)。
1982年至83年,大園木屋區和水牛嶺周邊寮舍、工廠開始清拆,共拆除1,060棟建築物,有266戶共1,052名居民受影響,大部份獲安置到公共房屋或臨時房屋區。1984年,水牛嶺周圍的地段被平整以擴展元朗新市鎮,1980年代末起曾設立四個臨時房屋區,大部份地皮在1990年代中後期被用作興建低密度住宅屋苑。
現時,元朗公園被公園南路和北路包圍。水牛嶺西北處有香港童軍總會元朗西區總部、墓地和水邊村骨殖甕,西南處有元朗公立中學和保良局羅氏信託學校,東南處有南部有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,南部有水牛嶺義塚。在道路外圍,有市鎮公園北兒童遊樂場、博愛醫院元朗商會極限運動場、水邊村、元朗游泳池、元朗大球場、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小學、華翠豪園、翠韻華庭、藝典居、市鎮公園南遊樂場、柏麗豪園、御景園、御豪山莊。
南排坑 - 由村口南坑排花炮會出發,繞過農舍耕地進入元荃古道,沿山路走會登上第一坳,跨過照片上的這段石級,遠處可以看到一幢古廟的側面。
具經驗的行山人仕走到此地,都會津津樂道講及一宗卅年前轟動一時的南坑排集體劫案,據昔日報紙報導,1977年1月9日周日上午10至2時3句鐘有4個團350名登山者分3批被8個匪徒劫去共10,040元財物,當時有匪徒扮行山客負責通風報訊,有人負責洗劫,登山者全數被縛於此破廟內外,甚至被拳打腳踢綑綁在樹幹上,匪徒逃之夭夭,後來部份匪徒被緝補,在大旗嶺搜出涉案工具。
白虎廟 - 當時此廟只能談得上一幢破廟,頹垣敗瓦,稱為「媽娘廟」(天後廟),故此坳亦稱為媽娘坳,今天媽娘廟已經修葺,廟宇雖然簡樸,裡面尚有香火繚繞,壇上神祇眾多,主奉天後娘娘、以及關公、觀音、華光、齊天大聖、福祿壽及華佗等神祇,所謂拜得神多至有神庇佑。
安全地走過娘媽廟,由沈思帶領與冼文騌老師繼續往伯公坳(油麻坳)訪佛祖廟及二坳仔關帝廟,此路線稱為「大欖白虎訪三廟」,三廟位於古道要塞,而三廟的作用,一說是用來保祐往來路上村民,一說是大棠村民所佈之風水格局,其中的精妙之處,要當地人才知曉。
田夫仔北越野單車徑 -(黑鑽級)-- 本港第二條黑鑽(Black Diamond)越野單車徑,工程名稱為「天門越野單車徑」,由漁護署、香港爬山單車協會、義工(包括大笪地會員)興建。與田夫仔北越野單車徑(藍級)共用同一入口,百多米後進入分叉路。單向路段、有密林狹窄及開揚碎沙石路、連續多彎下坡、旁邊是數十米山坡,必須具一定技術及經驗,新手絕不適宜。
田夫仔北越野單車徑 -(藍級)-- 國際越野單車協會藍(Blue)級,由漁護署、香港爬山單車協會、義工(包括大笪地會員)興建。從荃錦坳管制站沿麥理浩徑第九段走,至接近 M165 位置,右轉上山(有明顯、巨形「神主牌」標示)。在山火瞭望台前可見入口。單向路段、狹窄、連續多彎下坡、旁邊是數十米山坡,需一定技術及經驗,新手不宜。
Relive Video